想得到 做不到

作者:杜書伍(聯強國際集團總裁)

 

  不管在生活上或工作上,我們經常對很多事物的處理或判斷,都能經由理性的邏輯推演,並且細緻的拆解成非常完整的執行步驟,所以很容易認為事情的處置是不困難的。但很高的比例在真正面對問題時,卻做不到;其中最大的問題在「情緒」與「時效」。

 

  「情緒」因素諸如壓力、怠惰、畏縮……等,大家都能體會,反而「時效」是我們在思考處理的方法時,容易被忽略的因素。而且不論是我們自己做或交待部屬該做的事,往往都因時效不及,實際上並未能理性的推演與細緻的拆解執行,仍然落入用直覺、經驗、單點的方式來做判斷處理,原因何在?

 

  一個近乎完美的決策判斷,一定是經由越多方面、越多角度的數據資訊交叉比對,再依權重比例來決定的。而且這些資訊必須是最即時,交叉比對的速度也要非常快,否則瞬息之間環境情況又變了。

 

  上述對於時效的要求,人是做不到的,因此,若能全面的將即時資訊數位化,再利用電腦工具將這些數據,依人所設定的演算法來運算比對,做出決策結果,就能達到上述的理想。

 

  而且,環境一直在變化,人所設定的演算法也要隨環境變化而調整,然而人要重新設計演算法時,同樣需要耗費模擬與建構的時間,同樣也是緩不濟急。

 

  所以,AI智能就是利用大數據以及深度學習演算法,讓電腦能依據環境的改變不斷的學習調整,而由電腦本身即時做出判斷。

 

  這樣才能做到「想得到,做得到」。

 

  當然,AI智能的產出結果,有精準度高低等級的不同,就像人有小學、中學、大學程度智能一樣。但是,當這些不是百分之百準確的AI智能,要被拿來運用時,往往會招致不願改變的使用者,輕易的點出不準確的地方,而振振有詞的拒絕使用。

 

  這些拒絕使用的人,往往就是犯了前述那種「想得到,做不到」的人。他經常會說,我們會這樣判斷、那樣判斷,所以人來判斷會比機器準!但是他們從不去想,實務上他有辦法即時收集這麽多數量、多角度的資料嗎?有能力每次都不受情緒影響、堅持用專業紀律去執行專業判斷嗎?

 

  真正的情況,可能AI智能準確度是90%,但是人來做頂多是70%。

 

  AI智能雖不是完美,但時效性、準確性比人能做到的高,那該不該採用呢?答案當然很清楚。這是推動AI智能工具很重要的認知,推動者不要陷入必須百分百準確的盲點,而使用的人也不要祇是去批評AI智能工具的準確度,要先了解自己現有做法的不準度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  數位化、數位能力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AI智能……都是必走的方向,大家都應積極的去了解學習,並投入資源去建構運用。期望本文能幫助破除推進時,會面臨技術能力外的人為心理盲點與阻力。

 

回到顶部

關注聯強EMBA

 

Facebook粉絲專頁

 

文章轉載規範
須註明「作者杜書伍為聯強國際集團總裁」
須註明選自「聯強EMBA」
需依原內容(含標題)據實轉載,不得擅自修改、增刪、自為重組
僅限於非營利使用

若有文章轉載及授權相關問題,請與我們聯絡synnexhr@synnex.com.t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