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數位時代》你該學的第4種語言—會計語言!

出處:數位時代 / 作者:杜書伍 / 時間:2000.03.01

 

      我們常以為,投入多少錢買多少東西,就叫做花了多少錢,其實不盡然。你今天吃一頓飯,花了5000塊錢,和你買一件衣服,花了5000塊,兩者是不一樣的,這就是「會計語言」。

 

  做為一個現代化的人,應該具備的條件或能力,除了要懂得本國語言、外國語言,還應該要懂電腦語言,要懂會計語言,這是一個基礎。所謂懂電腦語言,並非指COBOL之類的專業用語,而是指電腦的邏輯。在使用電腦的過程,懂得電腦的邏輯、特性,懂得電腦和人工作業的區別,懂得電腦可以前後對調無限制的平行作業,才會善用電腦,縮短流程,充分彰顯它的效益,而不是硬生生地將人工想法電腦化。

 

生活不脫會計法則

 

  本國語、外國語和電腦語言的重要性,已經普遍獲得重視,為什麼我還要強調第四種現代語言--會計語言?20年前,我女兒開始學百分比。有一次學校數學考試的題目是:小明用8塊錢買了一枝鉛筆,然後用10塊錢賣給同學,問他賺了多少百分比?用會計的觀念來看,標準答案是毛利率20%(2除以10);但是學校給的標準答案,卻是25%(2除以8)。我們生活在經濟社會裏,這個經濟社會的觀念是用會計概念來談的,然而我們的教育體系教的卻是純數學,在涉及商業活動時,脫離了會計的法則,所學和所用脫節,這是一個盲點。語言的意義在於大家可以藉其互相溝通,而不是我用官方語,你用俚語,雞同鴨講。你當然大可以說俚語,但至少對特定事物要有統一的定義和認知標準,否則即使讀一份報紙,看見甲公司毛利率如何,也不知所云。當全世界的經濟運作、所有的商業活動和價值,都用會計的觀念來評估,都以這一套共通語言來溝通,會計的基本觀念,就成為每個人必須具備的語言能力。

 

會計概念幫你理財

 

  另一個大家經常混淆的會計觀念,是費用支出和資本支出。我們常以為,投入多少錢買多少東西,就叫做花了多少錢,其實不盡然。你今天吃一頓飯,花了5000塊錢,和你買一件衣服,花了5000塊,兩者是不一樣的。一個是吃完飯,錢就不見了,但是買一件衣服,你可能可以穿3年,以折舊的觀念來看,是3年消耗5000元。再比方你花100萬買一輛車,可以開5年,那麼你其實是1年用掉20萬;你花300萬做裝潢,預計10年不改裝,平均一個月只花2萬多元。這又牽涉到資產和消耗的觀念。房子是資產,車子是消耗,如果你沒有很強的會計觀念,不知不覺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,想反正房子買不起,就買車子,車子一直消耗,你就更難累積財富去買一個長期可以使用的資產。

 

會計和英文一樣好用

 

  對會計定義不了解,進入社會以後,在和人溝通、做決策的過程當中,就會出問題。一般人只看見錢少了、買了東西,看不見背後的影響或價值,就不會判斷當中的差別,但在企業經營裏,往往差之千里。好比說,花7億元蓋一座物流中心,你如果只看見花了7億鉅資,就看不見這座可以使用20年的物流中心,將為整個公司運作流程帶來的無形效益,那才是真正的意涵。諸如此類的觀念,小至和生活息息相關,大至和工作、決策、判斷,都緊密相連。 因此,會計觀念應該和英文、電腦一樣,簡化到最基本的觀念,融入既有的基礎教育裏。這是現代人的基礎建設,也是提升整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重要關鍵。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