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處:天下雜誌 / 整理:盧智芳 / 時間:2022.10.05
在表象訊息淹沒大眾視聽的今天,如何養成深思考的能力,成為卓越的經理人?萬一思考過後,得出兩相對立的結論,又該如何取捨?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在他《深思考的鍛鍊》新書發表會暨線上讀書會中,針對這些問題,都做出了詳實的回答。
這場線上讀書會於10月5日晚間七點舉行。聚集了超過500位網友,一起專注聆聽杜書伍分享他的深思考之道,並在問答時間紛紛提出自己管理或工作上的疑惑。許久未曾對大眾演講的杜書伍也毫不保留,誠摯慷慨對網友提供建議。
杜書伍首先以一個他對女兒講的小故事「咕咚來了」作為開場。一隻小白兔在池塘旁邊喝水,忽然一聲「咕咚」,嚇得小白兔掉頭狂奔。森林中其他動物問「怎麼了?」小白兔慌張回答「咕咚來了!」
眼看小白兔如此驚嚇,動物也跟著慌張狂奔,一起大喊「咕咚來了!」,造成森林極大的騷動與不安。
後來遇到獅子,獅子問:「咕咚在哪?帶我去看……。」所有動物都回答不出來。回過頭來詢問小白兔,小白兔才帶著獅子來到池塘邊。但是池邊平靜無聲,大家正在狐疑,突然「咕咚」一聲,所有動物又狂奔而去。只有獅子鎮定的仔細一瞧,原來是池邊椰子樹上的椰子掉落水中……。
杜書伍以這個例子說明,在這個訊息過多的時代,對凡事習慣性追逐,無暇消化的直覺反應,就像故事中的小白兔。只有少數人能像獅子般冷靜辨別現象與本質,凸顯出經過深思考的差異。
至於要如何培養自己深思考的能力?他提出四項行動法則。
一、要增加思考時間。毋庸置疑,唯有比別人投入更多時間,不斷練習與精進,才能得到更多成長與收穫。
二、要懂得資訊查詢與對應。他以自己的學習經驗為例,今年歐洲發生戰爭與許多變動,本來對歐洲歷史不是很了解的杜書伍,從查詢烏克蘭這個國家的地理、歷史開始,不斷延展閱讀,最後涵括到整個歐洲文明史的流變。掌握了這些必要的背景,自然就能對烏俄戰爭與歐洲現況建立起自己的看法,不至於跟著媒體起鬨或流於人云亦云。
杜書伍特別強調,透過數位科技跟網際網路,現在是一個查詢事物非常便利的時代,大家應該好好善用這種優勢。
三、要掌握事物的原理原則。
杜書伍說,烏俄開戰前,他正好讀了一本書《價格烽火效應:從金融風暴到後疫情時代,引爆世界下一波混亂的訊號》(Price Wars: How the Commodities Markets Made Our Chaotic World),裡面提到糧荒跟通貨膨脹對一國的影響,從這兩個關鍵字出發,再看歐洲局勢就一目了然。
像這樣,透過閱讀與查找、研究,萃取出複雜表象下的原理原則,是深思考的基本功。
四、拆解。遇到問題,就開始拆解它。一次想不通,就想兩次。事實上,這會是一個非常快樂的過程,因為過程中,大腦會分泌多巴胺,讓人感到開心。而一旦進入這個境界,就完全達到善性循環,人會愈來愈耳清目明、融會貫通,煩惱少了,看事物也會有不同的角度。
杜書伍在演說中總結,深思考的表現就是凡事追根究柢,如此,自然會展現出更全面的洞悉力與判斷力。
線上讀書會的問答時間中,網友提問非常踴躍,範疇涵蓋了個人成長、領導團隊、趨勢解讀、以及對深思考的觀念辯證。
一位網友問到,一旦企業創辦人退休,要如何傳遞創業初心給第二代或接班人?
杜書伍認為,創業家無中生有,投注大半生建立事業,沒有人比他更清楚營運細節,要說讓一兩個人接班?談何容易?換句話說,接班需要準備,作法就是制度化,先讓各種功能都有功能專業的獨立性。CEO要作為整合者,而不是樣樣都自己來。再透過認知宣導與融入企業文化的制度,把創業精神傳遞下去。
他同時補充,所謂的傳承,並不是創業家的原有想法一定要百分之百延續,全部留給接班人。接班人也要能審時度勢,根據不同的時空環境,提出新的商業模式。這樣企業才能與時俱進。
另外一位網友提問,成為主管後,經常要跟不同年齡層的人溝通,覺得世代差異很大。有沒有好方法能增進世代間的理解?
杜書伍笑答,他常常跟同仁說,公司中「沒有30歲以下的同仁,也沒有50歲以上的主管」。就算是剛進社會的新鮮人,也要提升自己,具備30歲人的觀念跟行為舉止,否則,別人不會願意跟一個生嫩的新人談事情;而就算是50歲以上的主管,也要維持在50歲,了解年輕人的心態與價值觀。
他分析,從35歲到50歲的同仁,是營運主力,組成企業的「腰力」。從這個角度看,就知道組織內的差異,主要落在35歲到50歲,並沒有那麼大。這時候,只要雙方的認知都向彼此靠近,一起調整,落差就會縮小。
杜書伍認為,比起用年齡區隔,「認知不同」才是造成溝通出現誤解的主因。就算是同一個世代,認知不同,溝通一樣會出問題。因此,根本之道,是先對制度建立共識,畢竟,如果雙方認知南轅北轍,組織絕對很難凝聚。
針對新書《深思考的鍛鍊》,則有一位網友就「深思考」概念提出疑問:當經過深思考後,出現兩方對立的結論,邏輯也都說得過去,這時該如何選擇?
杜書伍回答,當深思考遇到兩個對立的結論時,就要有一個技能叫「融合」,針對兩個對立的觀點抽絲剝繭,看到共同點與差異點在哪裡?然後融合得出新的觀點。
萬一兩個結論完全對立、無法融合,那也許是因為還沒看到全貌。就像瞎子摸象,有人摸到腿,有人摸到耳朵,當然覺得完全不一樣。這時候就要長考,收集更多資訊、擴大對全貌的了解,再來比較相互差異、做融合,下決策。
最近在Y世代中時興的「安靜辭職」(quiet quitting),也有網友詢問杜書伍見解。他認為,安靜辭職並不是個全新現象,用俗話來說就是「拿多少錢,做多少事」。至於好不好?這端看你對自己的定位在哪裡,如果你想突出,勢必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努力,不想多花時間又希望比別人優秀,邏輯是說不通的。
杜書伍說,很多人在念大學時是沒有方向的,等到出社會後才開始摸索。為什麼不能提早到在校園時,就開始思考?像他從上大學的第一天,就擔心找不到工作,所以早早思考自己需要具備什麼能力。整個大學階段,他一共讀了67本書,不斷思考、探尋,等到出社會時就篤定多了。
時隔6年再出新書,杜書伍在這場線上讀書會中充分與網友互動。氣氛熱烈活潑,讓大家在滿滿收穫之餘,也度過一個豐富的夜晚。

聯強國際集團總裁 杜書伍(左起)、天下雜誌出版總編輯 吳韻儀、天下雜誌出版標竿書系總編輯 盧智芳 合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