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Money錢雜誌》杜書伍:企業需要更多將才

出處:Money錢雜誌/作者:朱國鳳/時間:2012.07

 

       曾被譽為「最具投資價值的專業經理人」,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在職涯35年中,培育了無數將才,他親自分享如何經營標竿企業,以及一生最受用的好習慣。

 

  交通大學管理學院100學年度畢業典禮上,邀請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演講,學院並致贈給550位MBA畢業生一套杜書伍的著作,做為畢業禮物。

 

  38年前,杜書伍從交大畢業,帶著被譽為「企業管理大師」彼得.杜拉克的書入伍;38年後,杜書伍從企業職場淬煉出來的兩本著作──《打造將才基因》、《打造將才基因2-將將》,可能也會陪伴許多畢業生度過軍旅生活。

 

改變觀念 士就能變成將

 

  企業家出書,杜書伍不是第1個,但是3年連出兩本,就很罕見了。

 

  《天下》雜誌創辦人殷允芃更指出杜書伍出書的深意:「靠人才資源跟全球競爭,人才必須先拉上來,但是多數企業家很少毫無保留的分享。」

 

  分享,就是杜書伍寫書的初衷。多年下來,他透過免費電子報與專書,影響許多上班族,連公務員都從中「受教」頗多。

 

  一周前就請好假,專程參加杜書伍第2本新書發表會的北市府員工王權星表示:「我是一個基層主管,因為每天工作都做不完,過去從來沒想過『士」要如何變成『將」?看了杜先生的書後,才知道兩者差別在於思考習慣與任事心態,現在觀念轉變,自己的能力與團隊的效率也都提升了。」

 

  王權星甚至將讀後心得應用在小孩的教養,他朗朗上口「杜語錄」:長歪的樹、長不高。他認真的說:「如果要小孩成為未來的『將才』,現在就要培養他們學習思考的好習慣。」

 

  杜書伍從一個小工程師出發,到打造出亞洲電子通路的龍頭,他的成就,來自他的觀念。以下是杜書伍的親述。

 

中西合璧的企業主管,要更耐心細膩

 

  我的第1本書是偏向所有職場工作者的基礎觀念,第2本書是提供給資深主管、新手主管、還有想成為主管的上班族。為什麼要特別針對主管呢?因為沒有將才,企業很難有長遠的競爭力,更不要想去跟全世界競爭。

 

  過去企業界拔擢員工成為主管,都是因為他的「專業能力」突出,但是他的「管理能力」不一定合格。「管理能力」這門課,家庭、學校都沒有敎,等當上主管再慢慢摸索,結果往往是「一將功成萬骨枯」,成就一個主管,往往折損更多有潛力的人才。

 

  主管訓練原本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,而當前的經濟環境,讓這個工程顯得更急迫。過去是經濟高成長、低競爭,企業只要廣耘粗耕就能收成,老闆、主管傾向西式管理,訂一個高標,只問結果、不問過程,但是這種管理模式就像打嗎啡,炒短線的惡果,最後讓整體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,金融海嘯就是一個例子。

 

  當全球經濟結構改變,企業的經營模式、主管的思維方式都要接受考驗。人一生的工作時間很長,企業應是能讓員工安身立命的地方,我認為「中學為體、西學為用」的管理模式,也就是重視西學的效率、創新,也兼顧東方的群體文化,才能讓員工樂意追求中長期的價值。

 

月報制度培養員工思考力

 

  符合中西合璧模式的主管,就要想得更細膩、更有耐心,要花更多的時間協助企業訂定制度,先形成良好的部門文化,進而形成良好的企業文化,主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。聯強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化:月報制度。月報會議要求員工回顧前月目標達成或不能達成的原因,接著展望下月目標。月報會議員工報告要上臺面對部門主管與所有同仁,如果沒有充分準備,感覺會被「釘」在臺上,因此自己要先搜集很多資料,思考各項數字背後的意義,他不是只有付出、也能有收穫,因為可以聆聽到同事的心得。

 

  部屬戰戰兢兢,主管也不能閑著,主管要能適切的提供指導,讓員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與觀察角度。把一個原本是應付性質的工作報告,轉成訓練、輔導、共同分享知識經驗的機制,透過一場場的月報,眾人的經驗才能累積、內化,點點滴滴形成個人與企業的競爭力。

 

  聯強從一個10人小公司,演化到今天龐大的事業體,我花很多力氣去培養從兵、到士、到將的獨立思考能力。就像孫悟空吹1根毫毛,可以變出成百上千個小孫悟空,主管如果沒有培養部屬獨立思考的能力,就不可能有群體戰力。

 

  思考力源自觀察力,人天生就有良好的觀察力,你看小baby醒著的時候,一雙眼睛總是到處張望,這就是在觀察探索世界。只是這個天賦的觀察力,經常被大人打斷,大人習慣指東指西,導引小孩的觀察力。

 

心超越職 才有升遷潛力

 

  因此想要培養思考力,就要重建自己的觀察力,譬如月報制度的目的,就是讓主管把觀察、思考、分析的能力先下放給部屬,鼓勵部屬發問,不要急著回答,長久下來,從部門到整體企業就會不斷進步。

 

  養成良好的觀察力、思考力,才能應付外在環境的改變。就像拳擊手,他會不停的移動跳躍,觀察對手的破綻,思考最佳的出手時機。

 

  全球景氣變化越來越快,主管如果沒有關注外在環境的改變,讓自己與時俱進,自己與企業都會被淘汰。第2本書︰《將將》中有一個「將士兵矩陣分析表」,你可以測驗自己是在矩陣中的哪一個位置?是「職」與「心」相符?還是「職」超過「心」?

 

  我所謂的「心」,是指思考習慣與任事心態。你思考習慣的範圍是否僅止於目前的職務或部門?任事心態是被動消極、還是主動積極?心大於職,才有機會從兵躍為士、士躍為將。

 

  把人才拉上來,經濟才有機會再次突破結構的轉型。金融海嘯時我看得很樂觀,是因為當時是急症發作,景氣雖然快速惡化,但是急症的特性就是來得猛、恢復得也快。

 

  但是歐債危機是慢性病發作,而且是從歐洲、美國到中國,都有嚴重的慢性病,慢性病要立刻好轉不容易,所謂「7年之病、須求3年之艾」,不會有短期特效藥,因此要有心理準備,全球景氣會悶很久,轉型時間會拉很長,但是職場工作者只要能督促自己︰思考範圍更廣、心態更積極、知識與時俱進。心有多寬、舞臺就會有多大。

回到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