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處:天下雜誌 / 作者:熊毅晰 / 時間:2013.10.30
他一手打造的聯強國際,去年在全球創下八千億台幣營收,是全球第三大3C通路商。在大集團裡立下內部創業的成功典範,杜書伍細膩的經營管理如何養成?對於內部創業,他又有哪些心得與建議?
在台灣,提到內部創業,第一個讓人想到的,就是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。
因為他一手打造的聯強,讓聯華神通集團母以子貴。以規模來看,若把全球合資通路事業加計在內,聯強這個「次集團」去年營收高達台幣八千億。
最讓人印象深刻的,還是杜書伍讓大家看到一個打工仔也能變老大。翻開聯強財務資料,截至今年九月底止,除了法人代表神通電腦,聯強最大的單一個人持股股東就是杜書伍,其次才是董事長苗豐強。
但也別以為杜書伍這個位子那麼好坐。在變化劇烈的科技業,身為所有資通訊產品末梢神經的通路商,稍一不慎就有可能被「塞車」的貨品庫存「燙傷」。
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觀察,杜書伍的價值,是他打造了創新營運模式,以「賣多少,補多少」思惟,讓聯強搖身原廠與經銷商這兩大產品池塘的調節者,取代傳統通路商最後都被庫存追著跑的窘境。
但李吉仁也強調,必須擁有像杜書伍這樣高度細膩管理技巧的人,才有能力操作創新模式。
即便如此,當產業大環境發生變化,對趨勢掌握得非常細微敏銳的杜書伍,還是有無力之時。
尤其近年PC產品成長趨緩,而手機產品方面,電信商在進入智慧手機時代後,也開始直接與消費者接觸。例如,今年初,台灣大哥大就自己成立子公司直營通路業務,結束與聯強長達多年的合作關係。
眼睜睜看著智慧手機、平板等取代電腦產品的新一波成長動能,電信商以綁約模式,直接賣到消費者手裡,被「跳過」的聯強鬱卒可想而知。
「三長兩短」策略,分散風險度過難關
聯強業績開始被外界拿放大鏡檢視。例如,聯強今年上半年營收雖仍有四%的同比增長,但稅前盈餘已年減一五%。
更有媒體以聯強股價自年初以來跌了一六%,宣告聯強二十五年的完美管理學「破功」。
「這是看圖說故事,」提到眼前的挑戰,杜書伍還是一貫的平和語調。
他口中的「圖」,是聯強近來表現不佳的股價走勢,也是九○年代就開始不斷往上走,卻在去年開始出現反轉往下的歷年淨利曲線。
杜書伍舉了一個故事,說明挑戰並不可怕。他說,三十年前《台視劇場》有一齣連續劇,演一位女性,接連遭逢先生坐牢、小孩叛逆、婆媳不和,之後又得知最好的朋友竟是先生外遇對象。
「很八股的肥皂劇吧,做事本來就會遇到困難,但是如果所有困難同時到來怎麼辦?」杜書伍笑著說,雖然是很「芭樂」的劇情,但卻讓他印象深刻。
後來只要遇到接踵而至的困難,他就會想起這劇情,而這也提醒他要沉住氣,過去經驗告訴他,一一面對後困難也會一一遠離。
但真正讓杜書伍老神在在的,是他口袋裡的「三長兩短」祕方。「在我們這行業,上上下下起伏早就是家常便飯,所以關鍵是要夠分散,只要分散,情況再壞都不會壞到哪裡去啦。」他說。
就在杜書伍這話說完沒多久,十月初,聯強公布最新財報,馬上印證他的分散哲學奏效。今年前三季,聯強合併為營收二三八二億元,再次寫下歷史新高紀錄。
三%的超越
其中,通訊產品與去年同期相比,雖有近六成衰退,但消費性電子、IC元件、資訊產品,則分別成長了三九%、二七%、七%。
就像李吉仁觀察,聯強擁有超越競爭對手營業費三%的優勢。但熟知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杜書伍,在這只「三%抗炸鋼板」的堅固籃子背後,還要不斷找到會下金蛋的金雞母。
究竟,杜書伍這細緻的經營管理是如何養成?而對內部創業,他又有哪些心得與建議?
現在就由李吉仁教授的帶領下,聽聽杜書伍現身說法:
李(以下簡稱問):你覺得自己可以內部創業的關鍵是什麼?
杜(以下簡稱答):我認為建立信用(credit)很重要。
仔細回想,我就是從最基礎開始。當你有一個工作,公司賦予你很多任務,就拚命把它做好。做得比老闆期望的要好,一次次下來,就是你辦事、我放心。
我剛進公司第二個月,就遇到公司有個很重要的計劃要趕。那時我還是個菜鳥工程師,什麼都還在摸索。
本來我們有一位資深工程師,因為他一邊還在念台大電機研究所,當時遇到他要期末考,有一天,老闆就找我進辦公室,他說,「現在有一個計劃很趕,下午我請那位資深工程師跟你講這個計劃要做什麼,你晚上回去好好研究一下,然後明天早上告訴我,你可不可以做。」
結果當天晚上我沒睡覺。第二天他把我找去,我跟他說,程式我寫好了,但是後面還要做測試。
只要有機會 就不放棄
我在念書的時候沒有微處理器,是要退伍的時候,才知道有這個東西。還好我知道了以後,就趕快買書來讀,等於自己自修。其實老闆也不知道我有自修過,他大概也是一種瞎貓碰死老鼠的心態。
回想起當時我的特質,第一個,就是只要有機會我不會放棄。
第二,我不會胡亂膨風、盲目自大,為求表現都說會。因為那時我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真能把程式寫出來,只好晚上不睡覺。總之,就是什麼都咬牙撐下來,多付出一些努力,事後回想起來,這就是在建立我的credit(信用)。
後來,我第一次去跟老闆額外爭取資源,是我要創辦《微電腦時代雜誌》,要老闆一個月給我五萬元辦雜誌,他二話不說就答應。
總之,就是一步一步建立信用。我大概一九八二年的時候,管理小神通。應該是八五年以後,我就幾乎獨立,從英特爾的代理這樣一路做下來。八八年就成立聯強國際。
問:內部創業會成功,通常是那個人要做的東西,是大部份人都不太想做的。沒人去關注他,也比較不會被管到,就比較容易成功。當時你是不是也是這樣?
答:我本來也什麼都管。就是從一個微處理器的引進、推廣、銷售,自己也有研發團隊,也有在做設計,公司也有製造。
轉做通路 走出寬廣大道
但是到一九八五年,我就做了一個抉擇,決定要做通路這一塊,不要做製造。
當時的確所有的人眼光都在製造,所有人都在搶進。反而通路這一塊,可能連老闆都不認為它有前途。
那時我有不同的想法,雖然製造突然夯起來,但大家其實沒有什麼基礎,只是一種急就章、在那邊打混仗。我寧可去做比較長遠佈局的事。
當時我就在思考所謂的三階段,就是研發、製造、銷售。當技術成熟,製造大家也都會時,通路就會變得很重要。
我的想法是,如果我籃球打不過人家,那為什麼不跑到籃框下面等球來呢?現在這邊搶球搶不過人,但總有一天球要丟到籃框下面。所以我在八五年就專心投入做通路,去想怎麼樣去建構。
問:你的選擇對職涯有一定程度的風險,如果打不成,回來這邊也沒位子,你為什麼還願意去做?
答:我再講一個絕大部份的人也不會去做的事情。
我在一九八四年時自己請調去管行政,因為我發現自己負責的製造、代理、通路、行銷這些業務,漸漸下面都培養出幹部來了。但我看到一個問題,整個公司的行政部門,配合不上我的業務需求。
內部請調 做別人不做的事
所以我就跟老闆講,前面能打仗的人已經起來了,讓我去管行政。反正那時候想法非常簡單,就是要解決問題而已,不會去想說在哪個位置才有掌聲。
事實上我也很清楚,像行政這樣的部門,都只有被罵的份。做好沒人知道,做不好馬上就被罵,那我為什麼要去?因為我真的沒有想到有前途、沒前途這檔事。也不是因為很會規劃、想去歷練、培養不同能力,我就只想要解決問題。
而結果則是在不知不覺中,讓我去體驗、了解到行政運作的關鍵,所以我現在對任何一種行政,裡面的精髓我清楚得很。
問:你的內部創業路上,有來自大老闆的壓力嗎?
答:沒有。還是那句話:「你辦事,我放心」,當你建立這樣的信用後,他(指苗豐強)也不會插手。
我跟苗先生有一段很有趣的對話,差不多是在民國九○年那段時間。
他有一次突然跟我說,「老杜啊,你每年的目標跟達成率很奇怪,總體達成率都會超過三到五%,但你裡面的細部數字,每一項跟原來的預估都差很多,不是超過很多,就是沒達到很多。」
我就跟他講,這個就是「三長兩短」,就是分散原則。一個東西哪裡有那麼好預測的,所以我用的方法就是分散,雖然裡面有的地方會高高低低,但是整個攤下來的時候,就會接近我的目標。當然我設的目標也是有難度的。
我們這個行業就是有這種現象,所以外面的人不懂,以為某個議題就會對我們的營收、獲利有影響。
其實在科技業做久了就知道,科技公司的宿命,就是會高低起伏。像諾基亞原來很好,說下去就下去,惠普也是,所以我們就要朝這方面(指分散)去做,才能安穩。
問:對於有機會能在大集團裡面創業成功的你來說,有沒有覺得組織裡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機制,讓內部創業能夠產生出來?
答:這的確需要一個機制。
其實一個企業要轉型是很難的,因為你所有專業技能、思惟、邏輯、習慣等等,都是在現在的領域裡面,要跑到另一個領域真的很難。
所以,就必須要有特殊機制。也就是說,你心裡要有個數,有多少預算和經費可以去支持;有些什麼樣的想法,你會把它獨立出去做。
讓老幹發出新枝
但這不容易,因為存在腦海裡一些根深蒂固的想法或習慣,不知不覺中會把可能浮現的新事業種子捏掉。
我覺得我們談創業時,也應該把企業內的老幹新枝當做創業。
意思就是說,在大企業裡面,有一些人在部門裡升到重要職位後,可以大力地去改革,讓這個部門新生。這也是一種創業精神。
因為你去看所有企業的部門,都絕對不是已經發揮到最極致的,你能不能把營運績效再提升?能不能發揮更大市場競爭力?
所以創業不一定要說百分之百新的事業,我覺得不需要二分法那麼清楚,同樣是在做創業的事,只是所處的地方不一樣而已。
(以下※為李吉仁短評)
※主動接受考驗 成為指標人才
有意願並能夠在時間壓力下完成沒做過的專案,是組織辨識潛力人才的指標,似乎也是適合內部創業人才的特徵。
※以終為始 制定長期佈局策略
杜總裁的選擇其實是策略思惟的展現,就是以終為始、從長期的策略終局進行選擇的思考邏輯;發展新事業通常都是組織的策略性佈局,能夠選擇有策略思惟的人才去運營,成功機會較高。
※跳脫舒適圈 訓練跨領域能力
這如同自己創造內部輪調機會,自我發展通才(跨領域)經營能力,儘管需要跳脫現有舒適圈,但這對於其後發展新事業的成功,絕對是有助益的。
※體察產業脈動 淬鍊經營祕訣
經營者會有三長兩短的風險分散邏輯,源自於對產業脈絡特質的理解與因應,這應該與杜總裁長期涉入產業資訊的吸收與傳播,以及從執行細節產生的反饋學習,歸納出的經營模式。
※別讓組織慣性 阻礙新事業發展
企業欲持續成長的關鍵,在於能夠從組織內外部,找到能帶領新事業發展的生力軍;然而,組織既有的成功經營模式所衍生的內部慣性,以及短期成長績效要求對資源配置的侷限,常是組織內興業人才不足與新事業發展遲滯的主因。
杜總裁的分享,讓我們了解到「勇於承擔新任務、具策略性思惟、通才行為傾向與能力、兼具脈絡性知覺與細節規劃能力」,是能夠成功(內部)創業的重要特質外,更體會到組織要能制度化地發展具有這些特質的創業人才的難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