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處:商業周刊 / 文:郭奕伶 / 時間:2024.10.24
「我們為了景觀,花了高價的租金,加上高價百葉窗簾。結果,卻成了自我密閉的空間。」,聯強總裁杜書伍回想起復興北路舊總部的辦公經驗,不禁苦笑。
當時,那棟大樓是台北市少數裝上玻璃帷幕,有寬闊視野的大樓。
然而,「同仁專心的在工作,怎麼會不時的起身調整葉片?一旦放下百葉全遮陽模式,大家從此不再調整,百葉窗於是成了『永閉』窗」。
有了這個深刻的痛點,在規劃新總部大樓時,他鑽研著如何解決景觀與陽光曝曬的矛盾。
他甚至常抬頭觀察別人大樓的窗簾,「結論是,每棟再新的大樓都逃不過這種結果。整棟的遮光簾高高低低,長年不變」。
終於,他找到德國的「追日百葉窗」解決方案,那是可以隨著四季陰晴、日昇日落,追著太陽跑的自動昇降百葉窗。他用「欣喜若狂」形容自己的心情。但堂堂大總裁為什麼連這一片小窗簾都要管?
在聯強新總部啟用茶會上,我問杜書伍,「你有找大師來看風水嗎?」
「從來沒有!」,他相信的是科學風水,「在裡頭的人,怎麼可以順心,事情就會順」,因此,窗簾,對他而言不是窗簾,而是人在裡頭怎樣可以「順」的方法;而這個順,就是企業競爭力;對他而言,窗簾就是風水。
至今,這棟大樓從選址、議價、到規劃、施工,他寫出了二十多篇文章,「後面還有很多」。
譬如,當初他以天價買下南港大樓的算盤怎麼打的?在「規格未明,就要談價格」一文中,他說,規格跟價格,就像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,如果兩端沒有一方可以固定,談判一定沒有結果。
而一棟建築不只是一個產品;不同的規格配備,形成不同的產品。他當初買的是一個「嵌入式built in的量身定做」規格。
我看到的則是,普通人斤斤計較的是表面的價格,但對高手來說,許多隱藏在價格背後的無形價值,才是競爭力差異的關鍵。
他根據聯強在全球二十六座運籌中心的規劃經驗,他理出一套套設計心法:好格局,可以提升十%坪效;只多二十公分,坪效提高二十%的空間精算;隔間,是辦公室使用的大罩門;營建,有三種不同的造價……。
一篇篇的文章,講的不是商辦建造細節,而是經營心法;它傳承的是管理知識,建立的是對制度的信仰。
聯強身為橋接上、下游的中間賦能者,堅守上限三%營業利益率的護城河,靠的就是制度。「把經驗粹取成知識,再把知識建立成制度」,這是我跟杜書伍學到最寶貴的一堂課,制度就是公司know-how的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