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下雜誌》聯強總裁杜書伍:需求只會延遲不會消失

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用宏觀角度看電子供應鏈,認為最晚不會過4月中旬,就會非常順暢。 圖片來源:黃明堂攝

文章出處:天下雜誌 / 作者:黃亦筠 / 時間:2020.03.23

 

  疫情瞬息萬變,在一片悲觀聲浪中,全球第二大高科技通路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為何獨排眾議?

 

  3月,世界工廠中國掙扎復工。

 

  年營收3400億台幣,業務分散全球38國,全球第二大高科技通路集團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,可能是最能預測全球高科技供應鏈的人之一。

 

  剛在3月中公布財報,聯強2019年剛創下稅後淨利歷年次高紀錄。

 

  即使在歐美遭受疫情衝擊,全球紛紛下調各國經濟成長率預估時,杜書伍卻仍樂觀表示,科技產品是剛性需求,「需求只會delay(延後),不會消失,甚至會booming(繁榮)」。以下為杜書伍接受《天下》專訪摘要:

 

  我先用聯強自己的經驗,來說一下在中國如何復工。聯強在中國連同運籌據點,共有40多個據點、2000名員工,年後就有一個團隊每天檢視復工的狀態,並統計哪幾個分公司可以復工。

 

  這份統計涵蓋了辦公室的「復工率」,以及有多少人回來的「到崗率」。目前只剩下武漢還沒有批准,武漢3月20日才復工(編按:截至3月20日,聯強武漢廠已提出復工申請,但尚在等候政府批核)。其他地方復工人數大概已經九成多,比率已非常高。

 

  我們現在常收到一些片面的消息,覺得會斷鏈。但其實中國的狀況每天都在變,可能昨天的問題,今天就已經解決了。所以,應該要用比較宏觀的角度,來看IT(資訊科技)產業供應鏈。

 

供應鏈:最晚四月中旬恢復秩序

 

  首先,IT產業非常善用電子工具。過去這段時間,整個供應鏈勾稽非常緊密,反應非常敏捷。

 

  聯強算下游,中游就是成品製造,也就是用電子零件製造組裝成成品,上游就是零件。

 

  供應鏈的常態,成品在通路端,大概有超過兩個月的物資,我們的庫存加上下游客戶的庫存,大概有超過2個月。中游也一定有超過2個月的庫存。而上游零件廠是1年365天,1天24小時不停線。

 

  我之前還聽過,我們關係企業聯成化學,石化產線沒有停,結果不得不被叫停,為什麼?貨太多堆滿倉庫,拉不出去,因為客戶還沒有復工。

 

  而庫存2個月代表什麼意義?就是2個月不供貨也可以。加加減減1個半月也絕對沒有問題。

 

當有這樣的理解再回頭看,中國大陸假如說2月10日復工,到現在為止大部份都復工了,只剩下一個武漢,我認為到這個月底也就全都沒問題。工廠復工起來後,因非常靈敏,生產效率就會非常敏捷。

 

  整個產業鏈要素,第一當然是生產設備。整個IT業不同產品起伏很大,平常就是如此,品牌間的起伏也很大,所以有一句話叫做「三長兩短」。在這種情況下,工廠製造設備的產能,過去本來就能因應這樣的波動。

 

  第二就是人。第三是材料。目前人漸漸復工了,且復工率很高。材料則有至少兩個月庫存。

 

  第四就是運輸。之前大家聽到運貨運不出去,但如今也都已經暢通無阻了。空運則因為客機班次變少,部份機上貨艙可能受到影響,但這也可以調整。因此運輸問題也不大,只是需要約一到兩週時間調整。

 

  從上述四個要素來看,整個供應鏈沒有太大問題。從這個情形來判斷,我認為到4月,最晚不會超過4月中旬,包括貨運等所有環節在內,整個供應鏈就會非常順暢。

 

需求鏈:IT產業正邁入高成長新階段

 

  接著,我再用宏觀角度來看需求鏈。

 

首先,IT產品這3、40年下來已變成剛性需求,所以需求只會延遲但不會消失。第二,全球數位化正在發生,所以可以看見IT產品的成長率永遠高於經濟成長率。

 

  因為每個人都需要用些IT產品來增加生產力和競爭力。因此經濟愈不景氣,愈要投資IT,IT投資不能夠減少也不會減緩。這個定律不是今天或者過去,而是永遠是這樣的一個狀況。

 

  更何況現在大家都在數位轉型,加上AI、大數據和5G的推展,產品汰換與升級。

 

目前需求面可能低一點,但不會消失,而且正在booming。以產業發展來講,就是進入新技術、新環境下,一個高成長的階段。我認為,現在跟2008年智慧型手機出來的時候相當,正在進入一個高成長的新階段。

 

  現階段的確會有一個情況,企業因應員工在家工作,或者學校停課要遠距教學,去買IT設備產品發現缺貨,但那也只是短暫狀況。

 

  一樣宏觀去看,以中國大陸為例,一般過年是一個熱銷期,所以過年前就會拚命運貨、備好庫存,但今年整個過年根本就急凍,不存在缺貨問題。

 

  現在全世界各國開始鎖國,需求不也是急凍?供應鏈也就不必生產那麼多。

 

  事實上,全世界所有電子品牌,都知道通路的庫存,而且非常準。因為所有裝置都會連網,你買產品需連網進行原廠註冊。因此品牌廠非常清楚各型號產品,上頭都有標示序號,每個產品序號出去多少量、有沒有被連網註冊,一旦有註冊就代表賣掉了。

 

  中間庫存有多少清清楚楚。每天賣多少,甚至每分鐘賣掉多少,中間還有多少量是放在通路的手裡?還是在下游組裝廠倉內?

 

  品牌對庫存掌握清楚,就能依據庫存狀況以及銷量速度,去指揮代工廠製造,並告知零件廠備貨多少量。因此零件備貨,生產量都是即時調控。

 

  產業鏈其實這幾年下來,我就想說真的是非常「beautiful」(美麗)。

 

中國現況:減低疫情震盪期的企業負擔

 

  接著來看經濟層面,許多人擔心中國經濟成長率遲緩,美國又在一個正循環的末期。

 

  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經濟,中國的經濟成長率6%,我們就說它不行了?問題是哪一個國家不是從10%慢慢掉到現在只剩2%或者3%?且現在的6%可能比過去的10幾個百分比還要大。

 

  我認為,不要侷限在短期狀態,用宏觀的角度看,經濟本來就會有興衰。

 

  成長過大就可能有些虛胖,需要回來調整一下再出發。不讓過高的修正下來,摔下來就會摔得更重。因此成長趨緩,應該是健康的。

 

  另外,中國也已經發展到,以前是大部份人沒工作,必須提供他們就業機會,現在是絕大部份人都有工作。

 

因此在這樣的疫情震盪期,只要失業率維持在4%上下,都算是健康的。因為中國目前社會保險制度做得非常好,五險一金的金額很大,所以政府對這些失業救濟給付其實沒有太大問題。

 

  最近,中國因為疫情衝擊,就公布企業部份的免繳或是減半繳,另外則是可允許緩繳,每個省市的規定不同。

 

  這是一個社會保障機制,代表中國在各省市社保局裡存放的基金足夠高。

 

  過去你有聘雇員工需要繳交一筆社保金,曾經有付,現在當然就能減半或免繳,過去沒有給付的企業當然就減免不到,所以整個制度很精準。

 

  另外企業如果是跟國營企業租房子,直接能減數月的房租。中國目前就是提供數個管道在讓企業減低負擔,企業負擔降低就比較能確保往前,比較不會裁員,某種程度讓社會維持安定,度過這段非常時期。

 

  企業在這時候能維持住很重要,因為很多東西不可逆,一旦垮掉,即使到時候景氣恢復,也很難再恢復過來。

 

【杜書伍看疫情衝擊4大重點】

 

●供應鏈:最晚不超過4月中旬恢復正常。包括貨運等所有環節在內,整體將非常順暢。

 

●需求鏈:IT產品為剛性需求,需求只會延後,不會消失;且因企業數位轉型,還會更繁榮。

 

●失業率:只要維持在4%上下,基本上仍在健康範圍內。

 

●中國企業的維穩祕訣:中國的社會保險機制,有助企業安定且長期對抗疫情。

 

 

回到顶部